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如何让基层医疗优质服务的行动变得更有信心?
原标题:形成职业管理群体方有基层医疗优质服务信心
作者:马恩祥
针对国家卫健委于8月份发文倡导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昨天笔者在医管之窗公众号转发了《健康报》9月29日的一篇社评《“优质服务基层行”要行动更要信心》,引发在不少医院管理专家的热议。有专家分析为何“对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缺乏信心?任何活动需要有组织者,需要有相应的活动资源,同时也要有开展这个活动的基层医务人员的意愿。笔者单就活动的组织者来剖析一下“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组织者的结构及其社会心理,以期提升“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信心,促进其行动的加速。
中国的医疗市场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医疗市场的繁荣除了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最重要的是在市场中的职业群体成熟度。“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客观目标会引导医疗市场向基层转移,但是能从这个政策中看到这个机遇的将首先是医疗机构的管理者。然而基层医疗市场在拓展必须要靠一个群体去推动,譬如医疗投资者、职业管理者等。当下的基层医疗市场中,优质服务的关键资源医生和有运营管理能力的管理者均较缺乏。尽管医生职业群体是成熟的,但没有管理者的引导,医生群体暂时也不太可能大量流动到乡镇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
公立体制下的医院管理者选拔与培养机制均是按领导选拔模式,并不是按照一个职业化的机制来做。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包括在城市大医院的医院管理者,大都来自于临床专业出生,管理职业化程度都不高。也就是说尽管有专门管理者群体的医院协会组织,但在医疗行业的职业群体中,大多数管理者并不认为自己的职业是管理者,而大大小小地把自己当做一个领导而已,不当领导了还会回到自己的专业岗位中去。公立医疗机构的领导者,都是在卫生行政部门下的直线组织结构模式,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当作主要的事,被动服从,创新与主动进取受到组织结构的制约。这是直线组织结构的模式所决定的,而不是管理者自己懒政的表现。
在这种直线组织结构的影响下,卫健委下发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通知,必然要等待省、市、县这三级部门有了具体行动的安排后才可能有所活动。所以目前没有多少行动是直线组织结构的必然结果。只有当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不只是把自己当做一级医疗机构的领导者,所有的医疗机构管理者形成了一个职业群体,使之成为某个机构的运营管理者,才有可能灵敏地捕捉了政策的市场驱动信息,才会不等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安排并有所行动。
当一个优秀的人没有一个群体做支撑,做一个率先的行动,他的信心永远是不足的。如果当有一群优秀的人,一起来做一个率先的行动,他们的信心不是单一的,而是群体的,按群体动力理论,他们的信心将是强大的。健康报的社评看到了“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行动不快、信心不足,但是没有说为何行动不快?为何信心不足?笔者以为,只有推进医疗管理职业化,形成一个与医疗行业医生、护士、药剂、医技四大职业群体相并重的管理职业群体,有这五大职业群体的成熟,通过管理职业群体的率先组织,形成与各级卫生组织直线组织结构相交互的横向职能组织结构,通过这种网络化结构,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执行力。
也就是说,要摒弃将医疗机构管理者视为领导的官本位思维,建立起职业化管理思维,重视医疗管理职业群体建设,给医疗管理职业群体进行社会化标签——“医院管理师”,从而让“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等未来开展的各种对于医疗改革发展的举措有一个领袖群体来具体承当,而不是像现在的指令性任务一样逐级下达,最后效率衰减至失去政策推动者的目标达成。
一个医院管理职业群体的形成,除了政策引导,主管部门重视之外,也需要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的领导者更新观念,真正落实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政府主导即要给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赋能。这次活动通知发布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两个标准,其中运营管理占有相当比例,包括活动的组织开展,这些都需要靠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来实现。唯有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者群体素养的提升,同时把这些机构的管理者打造成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职业化管理群体,“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相信一定会有扎实的行动和坚强的信心。当这些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群体发动并引导活动的轰轰烈烈开展,就能像愚公移山一样感动“上帝”,人民群众和政府一定能从中给予强力的支持,何愁活动不出成果,活动目标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