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医疗行业的走向、弊端和可为空间?
昨晚,神交已久的孙红阳老师微信问我“医疗行业的走向、弊端和可为空间?”其实这个问题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人民医院举办的亚洲医院管理奖申报交流研讨会上,国内著名医政管理专家、原广东省卫生厅巡视员廖新波教授所做的《变革时期医院管理面临的挑战》中就讲的比较透彻,也让笔者颇受启发。孙老师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深刻,医疗行业的走向如果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可能还可以预测。但医疗改革若不是沿着法制化轨道,而是随着不同管理者的意志来做的话,还真不好判断医疗行业的走向。
从健康中国战略来看,笔者的观点是:医疗行业的走向应该是从一元到多元。
首先,按医疗服务的对象来分,可分为疾病医疗、康复保健和健康促进三类。疾病医疗将严格遵从公益性原则,纳入到公共产品中进行管理;而康复保健性医疗的一部分也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而绝大部分会纳入到补充医疗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至于健康促进性的医疗则应该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自由的医疗竞争。
其次,按医疗机构的定位来分,可分为公立医疗机构、非公医疗机构和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公立医院机构的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走向基本医疗与适宜医疗,而城市大医院则需要引领医疗技术发展、从事疑难危重疾病医疗、医疗科研教学等的社会分工。非公医疗机构则在积极自愿参与基本医疗的过程中,会重点从事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特殊医疗、康复医疗和健康促进医疗。混合性医疗机构可能会涉及到特殊医疗及康复医疗两个方面。
第三,按医疗管理体制,目前改革中有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这种体制其实是个双刃剑,最终可能让医疗体系走向两个可能的极端。好的方向是医疗资源与适宜医疗技术真正下沉基层,形成合理的城市医疗与城乡基层医疗的资源配置。不好的方向将会导致基层医疗人才与技术的进一步被城市大医疗机构所兼并和垄断。让基层医疗机构更加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笔者觉得应该恢复医疗的双轨制,即社会保险医疗、基本医疗实行分级诊疗,而非社会保险的自费医疗、非基本医疗以外的一切医疗行为实行市场竞争性的自由医疗体制。这样做才能解决多元医疗社会医疗资源配置以及人民群众就医的多样化选择等需求的平衡性问题。
第四,按医疗管理模式来看,医疗行业的走向应该是职业化。目前的医疗行业的现状是专业化,是以机构的专业性和技术等级设置来配置医疗人才资源。作为医疗人才的主体医生和护士均未成为社会人的角色,而是一个医疗专业人的角色,没有独立自主的医疗执业社会行为。这是造成医疗改革众多好政策无法落地、无法实现的一个原因,譬如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等。如果打破医生和护士群体的等级体制,医生和护士不再是单位人,而是社会人,依法持证独立执业,实行职业化管理,目前所表现的种种突出医疗行业弊端,将可能迎刃而解。
关于医疗行业的弊端,早就有人形容为“公不公、民不民,所有机构抢路人”的一种乱象之中。这也是国家一定要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及分级诊疗政策的原因。但实际上由于医疗行业形成了不同利益集团,而让这样的好管理又形同虚设。其实建设和谐社会,医疗最好不谈弊端,而谈面临的挑战,这个方面许多专家都有极其全面与深入的解读,笔者遵从医疗无障碍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一般不做未雨绸缪,而只是做随遇而安的解决,因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互联网社会,以及未形成法制化与市场化的医疗环境下,对于医疗管理者而不是投资者而言,做任何预测都几乎不具有太实际的意义。
至于医疗的可为空间,这个需要按照所处的环境、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专业擅长,用适应性思维就不难发现可为的空间。医疗行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是非常明显的。公立医疗的社会主义性,而民营医疗的不完全市场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医疗行业的职业化发展。至少包括了医生、护士、管理三大群体的职业性发展。因而医院职业化管理,包括医院岗位职业化评价、团队职业化评价和组织职业化评价、以及职业化的系统建设与管理都是巨大的有为空间。现代医院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职业化管理,只有做好了以人为第一资源的管理,才可能最有效地利用其他医疗资源。
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医疗行业会更为突出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就诊者为中心,而医院管理则一定是以医生为中心、以医务人员为中心,医院管理不可能直接服务于病人,而是服务于医生。为医生服务应该成为医院职业化管理最为核心的概念,围绕服务医生来设计医院的职业化管理,把医院打造成一个受医生和就诊者双满意的服务平台,亦是医院职业化管理的终极目标。中小医院与城市大医院不同,中小医院应该建设成一种平台型医院,而不是传统的功能型医院,更不可能照搬城市大医院的那种建设与管理方法。平台医院就象国内知名医院管理专家王景明先生所提出的机场式医院模式,按这种模式让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医疗市场需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