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管理理论
管理医学体系化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建四大体系(2)
管理医学体系化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建四大体系(2)
管理医学体系化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建四大体系(2)
张宇亮 马恩祥
当前,公立医院迎来着高质量发展机遇期,以大健康为理念的卫生健康行业也面临着公办与民营的大博弈。如果都一味追求医院运营效率与效益,不管是社会资本还是非社会资本,都可能带来医疗健康行业的资本化与市场化趋势。如今在新一轮的医疗大健康发展历史机遇前,如何让医疗从市场化方向回归医疗本质,需要有一套制约与平衡医疗健康资本化和市场化的机制。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观和传统文化的阴阳平衡论,医学管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笔者2015年5月20日在新媒体发表了《医学悄然进入到管理医学模式时代》一文,把医学管理一词倒过来,率先提出管理医学一词,随后,国内知名青年医院管理学者邹新春也相继发表了《管理医学模式的五个维度》,国内知名医院感染控制专家王炳花主任护师的新媒体文章《医学模式正在悄悄变革》中,也谈到了对管理医学的独到理解。经历新冠肺炎世界性疫情,笔者再写了《五年后再论管理医学》。现就管理医学的服务对象及其特征分析如下:
- 管理医学的对象
笔者认为管理医学与医学管理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服务对象不同,医学管理是以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为其服务对象;而管理医学是以就诊者为其服务对象。
管理医学是医学科学和管理科学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管理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疾病诊疗效果,使管理技术成为疾病诊疗和健康促进的工具。管理医学也是把医学应用于健康服务的有序和高效率的全过程。
2.管理医学的作用
2.1 让细分了的医学获得整合。科学的发展首先在于细分。现在所推崇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建立在系统化基础上的细分。而先前的医学,限于专业技术的复杂性,医学被无限地细分了。这导致了大量的学科型专家而非医学大家。医学的细分让治疗更具有专业化水准,然而却让诊疗更容易出现偏差,缺乏最基础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因此,医学的分支必须有一个能整合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科,这个学科樊代明院士称之为整合医学,笔者认为,整合医学的概念还不足以涵盖其协调和管控各医学学科,更不能直接为患者服务。而只是管理医学才能做到两全其美。
2.2 让人本医学理念落到实处。数十年来,一直强调医疗“以病人为中心”,而医院管理中的临床学科制,专业化权威的惯性思维让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与实际相脱节。而只以将预防医学思维与人本医学思维有效结合,才能有效地扼制权威思维,而将医学的民主思维贯彻其中。没有民主思维也不可能有集中思维。对于各临床学科来说,唯有管理才能把科学与权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管理不再成为医院管理的外行,让管理者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专科医生,管理医学医师将服务于就诊者和服务于各临床医务人员并列为左右,从而使管理医学成为联结各临床学科、联结就诊者和医务人员的管理型医生,真正实现医疗的以人为本。
2.3 让医疗趋于同质化而变得简捷。医疗健康行业作为产品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就是要让医疗成本不断下降,就诊者的花费不断下降,而不是追求技术垄断和资本逐利。管理医学以患者为第一考量,以医疗的社会效益为支撑点。势必对医院管理过去单纯追求以医院运营为目标向以患者医疗为目标转变,这样的转变才是具真正公益性的、绿色与环保的。
2.4 让医院管理去行政化而形成职业化。现在的医院管理虽然有专业化但绝没有达到职业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医院管理的行政化。行政化让医院管理生态形同于官场,如果让医院管理者成为一名具有管理医学专业技能的医生,能直接为就诊者服务,那么他们就不会依赖于医疗机构而独立存在,就不会形成依附于医院的职业化管理者,就不会受医疗机构的不同属性而产生不同的职业管理行为。职业化的管理者忠于自己的职业,忠于就诊者,而不是只忠于所服务的医疗机构。所以,管理医学必须要发展到与医院管理同样的水平与高度。
3.管理医学业已存在
现在的疾病控制概念,换一种说法就是管理医学,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重症管理、安宁照护、医院感染控制等都是已经发展起来的管理医学分支。管理医学的发展首先不是来源于管理医学这个总概念,而是其分支充分发展以后,一个个的管理医学让大家都接受了,管理医学这个总概念才能为社会所接纳。如果说内、外、妇、儿、五官等医学学科的发展是基于人体系统的区分,而管理医学的形成得益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个大时代的到来。
既然管理医学业已存在,运用逻辑学和科学研究思维来分析管理医学,就非常有必要尊重管理医学形成的现实,打破管理被垄断在医院运营的范围,让管理能直接服务于患者、直接服务于医务工作者,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为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张宇亮 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医学士,武汉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致力于医疗新媒体传播及传统文化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