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管理理论

详解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说明现代医院管理在医改中的重要地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否落实、是否取得成事关医改成败。全面理解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内涵,有助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未来积极投身于医院改革,主动参与到建立现代医院制度中来。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政府政策可见于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在主要目标中再次明确提出“到2017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从文件中,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包含了三大制度建立与完善。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

优化内部运行管理。

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相互分工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完善绩效考核。

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各地要制定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由政府办医主体或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

作为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建立现代医院制度,其内涵比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文件的更加广泛与深入。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饶克勤在2015年2月接受中国卫生杂志记者李雯访谈时,认为现代医院管理是指医院在新型的公共治理框架下的的政府、所有者代表与医院之间责任和权利的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宏观层面的政府治理制度和微观层面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概括饶院长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理论构架,可以用“三观”模型来说明。

宏观:政府治理机制

宏观层面的政府治理,涉及到政府如何举办和管理公立医院的问题。也包括社会资本举办医院出资人或机构如何举办和管理民营医院的问题。主要治理机制包括资源配置、筹资机制、支付制度、临客机制和行为规范五个方面。

 

中观:法人治理机制

顶层是法人制度,关系所有权问题的解决。现代医院已经是一种多元复合的医院举办体系,有公立医院举办,也有社会民营资本举办,还有混合举办的医院。解决好法人制度是衔接宏观的政府治理与微观的医院管理的中间环节,不解决好法人制度,政府资源配置可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医院的活力也无法激发出来。

中层是理事会或(董事会)的决策权和监事会的监督权制度的设计。过去的公立医院基本上是采取的行政管理方式,通过政府指令来进行决策管理,通过检查考评来进行监督。没有按照现代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规律来管理,其主要就在于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医院决策与监督的管制机制。

底层是院长经营权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但由于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属于上级政府任命,受医院管理团队分工负责的制约,院长负责制效率并不高。特别是现行院长的任职条件不规范、院长选拔机制存在种种缺陷、院长职业化素养达不到现代医院的要求,院长经营权要落实好还有相当难度。

法人治理机制是实现政府治理与医院内部治理的桥梁与纽带,或相互结合的有效形式,主要是明确和界定医院的所有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及其相互关系。

微观: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微观层面的医院内部管理,涉及医院的运行机制、建立正确激励和约束的问题,主要是医院人力、献血、设备、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规则与章程,如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薪酬待遇、绩效考核、质量与安全等管理制度。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医院制度,核心是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公立医院责权关系和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进而推动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将民营医院平等纳入现代医院的范畴,不再是作为公立医院垄断制度下的一种补充。吸收民营医院参与现代医院建设的制度保障,有助于现代医院制度的完备,从而根本摒弃医院所有制所带来的公立与民营医院间的政策不公平、待遇不平等,让医疗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